百度 不得将社会机构和公司提供的测评结果与招生工作挂钩,不得以“生源基地”等形式圈定中学范围,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文明校园内,孩子们自由奔跑。学校 供图 东南网6月11日报道(本网记者 施远圻)“通古达今育英才,政德滋润百花香……”初夏时节,坐落于泉州古城核心区域的通政中心小学校园内传出轻快活泼的歌声,这首每个“通政人”都听过的校歌便藏有学校的文明密码。 如今,这份文明密码也结出硕果——在近日公布的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中,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榜上有名,成为本批次鲤城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学。“校歌中传唱的歌词正是该校多年来深耕文明校园建设,培育时代新人的真实写照。”鲤城区委宣传部文明股工作人员陈丽蓉说。 学生们参观校史馆。学校 供图 文明基因:百年老校有传承 雨中共撑一把伞、课后并肩做值日、微笑热情打招呼……走进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处处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明气息。这所创办于1908年的百年老校,用一个个经常重映的“画面”讲述《百年老校的文明传承故事》。 “在我们学校长达117年的办学历程,‘文明’二字贯穿始终,成为烙印在无数‘通政人’心中的一个印记。不管是新学生还是新教师,入校第一课便是学做‘文明通政人’,这是学校一直保存下来的传统。”该校校长曾凤蓉介绍道,一年级新生的文明教育从踏入校门口学校老师微笑打招呼说“你们好”那句话开始。 校长思政课,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 供图 而后六年的学习时间里,学校通过庄重的国旗下讲话、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有趣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文明的种子。校史馆里展示的百年校史,十年编纂一辑的《通政往事》则成为滋养文明种子的养分。 此外,学校精心实施“青蓝工程”,遴选资深教师与新教师结对。通过“传帮带”,新教师不仅在教学技艺上精进,更在耳濡目染中,将百年积淀的文明传统内化为自身基因。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